高位收茶的茶商:卖茶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茶叶资产贬值的速度!
发布时间:2025-06-14 23:31:34

  然而,老杨却从一开始就觉得:茶叶就算能升值,那也是口感升值,变得更好喝。

  至于茶叶资产,企业靠现金流活着,在产能过剩的市场,比升值更重要的是变现。

  如果价格涨起来能卖掉,那就是真的资产升值。如果价格涨起来,卖不掉,升了个寂寞。

  越陈越香,普洱茶大师,马帮进京,高价拍卖,深深烙在了初入社会的80后茶商的心里。

  在别人拿着几百块工资的2009年,他们又赶上古树茶的红利,经历过古树茶价格由低到高,赚取了可观财富的时代。

  2016年,山上原料能走大货,春茶原料能卖几吨,一公斤茶叶纯赚50块,春茶做完,几十万到手了。留下一点好原料,压成自己的品牌茶饼,卖掉一饼,就是纯赚。

  随着时间陈化,茶叶口感还会变得更好,对于市场而言,口感升值意味着能卖更高的价值,即资产升值,那些年,库存卖掉就是纯赚。

  老王这一代老茶商,非常相信茶叶资产升值,这是他们经历过普洱茶三波红利后,形成的价值观。

  老杨这类年轻一代茶商,2019年才入门,此时,山上倒卖原料的红利也没有了,市场已经产能过剩。

  随便拎出一个茶商,山头茶都是十几吨,甚至几十吨。按茶叶资产估算,人人都是千万富翁,可是,茶老板的现金流却捉襟见肘,连发工资都要拆东墙补西墙。

  这种时候,突然听老茶商说起茶叶升值,年轻茶商只能说:茶叶的口感的确更好了,口感升值,深信不疑。

  但大多数茶企,现金流不够,茶叶升值就成了:卖掉才是升值,卖不掉,纸上富贵。

  做茶20年,亲眼见过很多当年一起在山上卖原料的茶老板,顺势而上,硬是干成了茶行业响当当的大品牌。

  当年都是一个桌子上吃饭,看着别人做起来了,混成了茶行业的大佬,自己仍想在品牌的路上最后奋斗一把。

  本来就只是个喜欢喝点红酒,跟学妹在雨花湖边举杯与风月对望的败家子,有个写作的爱好,刚好遇到了茶,写着写着,没想到有人来找自己买茶,也成了茶商。

  然而,卖茶,在年轻茶商的认知里:品牌之路,道阻且长,赶上普洱茶红利的老一辈茶商做品牌尚且那么难。

  如今,原料价格那么高。与其把自己搞得那么累,还不如严守茶叶品质,做个卖茶的店小二,在喝茶与卖茶的路上,云淡风轻地活着。

  同样是做茶,两代人的价值观差异非常大,这无关对错,是不同的经历造成了不同的认知。

  老杨无奈地说:我做的都是临沧茶,突然卖版纳茶,不太好。但是,天天喝冰岛坝歪,也是会审美疲劳的,品质好的,配一箱我自己喝。

  原本,老王本想着:为了品牌延续,加上一辈子做茶,茶叶收进来,有转化再卖。

  可是,谁能料到,原料价格跌了。老王做的山头,今年春茶,原本3500一公斤的原料,今年如果有量、2200一公斤。

  原料价格下降,意味着往年收进来、没有卖出去的库存,也随之贬值。一公斤茶叶贬值1300块,23年和24年大约还有260公斤,33万就没了。这不是虚拟的蒸发,而是收茶,线万。

  钱花出去,变成茶叶拉进仓库,啥也没干,就亏了。这两年的市场,小茶商要挣33万谈何容易。

  同样的茶,别人2200一公斤收进来,卖2700一公斤还有利润。别人的卖价比你的成本还便宜。你手里的茶,还怎么卖?

  存储多年,转化很不错的茶,的确能卖不错的价格。但大多数库存茶,在新茶原料价格下降的时候,都面临资产贬值的窘境。

  降价卖?当年高价收进来,加上多年仓储成本,亏得一塌糊涂。继续守着高价?新茶价格降了,库存茶若非品质异常惊艳,卖高价不现实。

  存茶,有人为了品牌产品的延续,有人因山头利益分配不公而被迫存茶,但无一例外,库存重的茶商,都在产业转型的阵痛中,感受到了市场的残忍。

  茶叶市场虽然产能过剩,但真正的高品质库存茶,市场仍然有需求。这意味着:库存茶,只要转化较好,品质不错,仍然能陆陆续续卖掉。但这类茶只是少数。

  大多数库存茶,目前还有一个方法:把有年份的茶饼重新解散,二次拼出更好的口感。

  守着旧的茶叶价值观,老一套茶叶升值、不能降价的传统认知,待到手中现金流耗尽,必然成为产业转型的炮灰。